当前位置:业界

还把夏侯惇看做猛将?真实的他更像是曹操的“贤内助”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恐怕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这除了《三国演义》的推广作用之外,在这段历史上也确实涌现出了大量值得歌颂的英雄人物,在一千多年里受到了无数后人的追捧和喜爱。

上图——《三国演义》中的猛将

  在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曹魏集团中,更是猛将如云,以张辽为首的五子良将都是当时的雄杰,典韦,许褚等人也是不世出的猛将。在这些人的光芒掩盖下,夏侯惇的战绩便有点拿不出手了,他在多次战斗中都没有亮眼的表现,甚至还多次落败,这使得有不少人都说他能够身居高位,靠的全是和曹操的亲戚关系。

  但事实上,与其说夏侯惇是一名战将,他更像是曹操依仗的内政重臣。在曹魏建国之后,夏侯惇也被视作开国功臣中的翘楚,更是第一批进入曹操太庙的三名臣子之一,那么夏侯惇的具体贡献究竟有哪些呢?

上图——曹魏名将夏侯惇

  一、不起眼的战将

  夏侯惇作为曹操的亲族,在曹操讨伐黄巾军的时候便加入了曹操集团,成为了早期核心班底的一员。这夏侯惇在年少的时候就曾经因为有人辱骂自己的老师而将其杀死,这说明夏侯惇在年少的时候也是一员猛将。

  但是个人的武勇和统兵的能力并不是能够划等号的,虽然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夏侯惇就被曹操委以重任,但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在曹操讨伐陶谦的时候,夏侯惇受命镇守濮阳,不过张邈和陈宫等人在曹操出征之后却密谋反叛,迎来吕布入驻兖州,夏侯惇为了救援曹操在鄄城的家眷,主动带兵出击,这让濮阳城防空虚,被吕布偷袭得手。

上图——夏侯惇剧照

  夏侯惇这种选择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濮阳的失守险些让曹操丢掉了整个兖州,如果不是后来曹操在濮阳死战,三国历史的走向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夏侯惇在守城的时候表现不佳,其在执行进攻或者救援任务的时候也不是很让人满意。在刘备驻守小沛的时候,曾经遭到了吕布大将高顺的进攻,曹操当时派夏侯惇前去救援,但是其在半路上就被高顺杀得大败,只能灰溜溜地逃回去。

上图——吕布麾下名将高顺

  后来刘备和曹操反目之后,刘备对曹操控制下的叶县发动进攻,夏侯惇又一次领命出征。不过他在到达战场之后没有听取李典等人的建议,贸然对烧毁军营后撤的刘备军发动了追击,结果被刘备设好的伏兵所败,幸得李典来救,否则其很有可能就做了刘备的俘虏。

上图——火烧博望坡

  而在此战之后不久,夏侯惇就淡出了曹操一线战将的行列,虽然后面其也参与了平定张鲁,抵抗孙权等战斗,但是其一般都是坐镇中军,因此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这让夏侯惇的战斗履历显得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寒酸,完全比不上曹魏军中的其他猛将。

  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能力平庸的将领,却被曹操视为肱股之臣,而且其也被封为大将军,成为曹魏军中官职最高的存在,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二、曹操背后的治世能臣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肯定知道魏武帝曹操有一个非常知名的评价便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曹操身处乱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叱咤风云的奸雄。而在曹操背后,需要有更多的治世能臣,帮助他稳定后方,夏侯惇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上图——参与屯田的士兵

  现在有许多人会将夏侯惇戏称为"夏侯种田",因为在夏侯惇这样一个武将的传记中却有以下一段有趣的记录:

  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

  说的是在夏侯惇担任河南尹的时候遭遇大旱和蝗灾,夏侯惇担心百姓粮食不够吃,便主动带领士兵参与到农业生产之中,保障了粮食的供应。一个大将军下田做农活确实会令人感到违和,但是这段话也同样说明夏侯惇相对于武将而言,更像是一个内政大臣,而他也确实为曹操霸业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图——官渡之战

  夏侯惇的第一个贡献自然和他夏侯种田的诨号分不开,那就是保证了曹军的粮食供应。奠定三国局势的官渡之战就发生在今天的河南地界,当时身为河南尹的夏侯惇并没有出现在前线作战,他当时应该在负责曹军的粮草供应。虽然曹军当时经常会遇到粮食短缺的问题,但是却并没有出现断粮的情况,这其中有着夏侯惇的不小功劳。

  另一方面,夏侯惇也是屯田制的先行者,在东汉末年的时候,由于战争的破坏,北方的大量耕地变得荒废,政府也找不到足够的人口来开垦这些地区。而夏侯惇率领军士投身农业生产的举动给了曹操灵感,其在北方多地推行屯田制,让士兵在没有战斗任务的时候从事农耕,这保障了曹魏地区的粮食产量,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图——洛阳古城

  而且担任河南尹的夏侯惇还投身于东汉旧都洛阳的兴建,我们知道在董卓迁都的时候,曾经命人焚毁了洛阳城,这对这座古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以至于汉献帝回到洛阳之后甚至只能在残垣断壁间给大臣们开会。

  不过等到曹丕即位的时候,洛阳却被曹丕选做了都城,这说明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这座古城得到了良好的修缮,而这一切和夏侯惇的默默付出是分不开的。夏侯惇在内政上的这些贡献,让他看起来更像是曹操的"贤内助",是帮助其稳定后方的重要角色。

上图——曹操像

  夏侯惇除了在内政方面有突出表现之外,身居高位的他也是曹魏战略制定者之一。

  在现存的三国时期书信文件中,就有夏侯惇写给曹操的书信,在信中他提到了曹魏若想统一全国,最好要先从蜀国下手,他还针对这一计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夏侯惇对于局势的判断和之后司马氏先灭蜀,后吞吴的发展路线如出一辙,这说明夏侯惇也是一名出色的战略家,有着突出的政治智慧。

  三、高尚品行为群臣表率

  夏侯惇除了是一位内政好手之外,其性格也和人们印象中的猛将形象不太一样。人们之所以会对夏侯惇有性格暴躁的印象,主要是因为夏侯惇在兖州之战中被射瞎了一只眼睛,因此长期以独眼形象示人,这让他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扮相显得十分凶悍。而且在历史上夏侯惇也是一个杀伐果决的人,这都会让我们产生其性格凶悍的联想。

上图——夏侯惇的独眼造型

  而且在历史上也有关于夏侯惇的一个小趣事儿,即他在瞎了一只眼之后,一直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因此每当照镜子的时候他都会气不打一处来,然后将镜子掷在地上摔碎,这似乎也能够体现出他的鲁莽性格。

  但是实际上夏侯惇虽然有时会发脾气,但其在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君子形象。他在军中任职多年,自己却没有留下一点财产,每当他领到奖赏之后,都会将这些物品赏赐给身边的将士,这样爱兵如子的人又怎么会鲁莽冲动呢。

  更重要的是,上面提到夏侯惇在担任地方官员的时候,能够关注民生疾苦,"民赖其利"四个字就说出了夏侯惇最重要的贡献,那就是赢得了百姓的支持,这在乱世之中是很不容易的。

  而百姓的归附对于曹操来说是他稳定统治的重中之重,出于这个原因,将夏侯惇封为第一功臣确实也不为过。而一位能够得到百姓爱戴的地方大员,想必也是性格和蔼可亲的,这和我们通常印象中性格刚烈的夏侯惇似乎有很大差距。

  像夏侯惇这种品德高尚,忠心耿耿又爱民如子的官员。自然成为了曹魏群臣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建立曹操太庙的时候,夏侯惇成为了第一批入庙配祀的武将,而他也确实担得起这样一份殊荣。

上图——魏武帝曹操

  四、结语

  夏侯惇作为曹魏集团中的初期骨干,是其军事将领中的重要人物,不过他在战斗中的表现却不像他的名声那般响亮,多次被敌人击败,甚至被一些人称为"夏侯经验包",这让部分人将他看作了名不副实的代表人物。

上图——曹魏大军形象

  不过历史上的夏侯惇虽然在战绩上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但是他却在内政建设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也是其能够跻身曹魏一线重臣的根本原因。

  首先夏侯惇在官渡之战中保障了曹魏的后勤供应,并且还身体力行参与农业发展,稳定了曹魏的经济基础,也为屯田制的开展作出了表率。与此同时他还在洛阳的重建工作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内政贤才。

  而且他在品行上也堪称群臣典范,他不但对于曹魏政权忠心耿耿,而且对于自己麾下的将士以及治下的百姓都十分关心,堪称爱民如子,因此他也收获了百姓的支持与爱戴。这让曹魏政权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跟,是他们能够取得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分享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