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旅游视界

吴哥古迹:美丽的世界文化遗产

  吴哥古迹的胜利门建造于公元13世纪吴哥王朝鼎盛时期。城门四面皆雕刻着巨大的神像,面露端庄而神秘的微笑。

  穿过胜利门,可以分别到达王宫遗址和茶胶寺。

  近日,在“吴哥守护人”爱心捐赠活动中,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的2000个爱心包分别发放给吴哥附近的6所小学。以此鼓励更多公众参与到古迹的可持续保护中。

  修复茶胶寺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方位考验文物专家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水平。中国的修复团队为此付出了8年心血,终于在2022年11月将修复后的这一古迹实体移交给柬方。

  12月中旬,中国工作队正在王宫遗址西北塔门周边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在西北塔门到环壕区域已经布设了4个探方,站在探方边,可清楚地看到建筑基址上的柱洞和3条不同时期的排水渠。这为研究王宫的水道系统提供了线索。

  自1998年开始,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进驻吴哥,先后进行多项保护修复工程。

  2022年11月10日,茶胶寺修复项目实体移交典礼在柬埔寨暹粒举办,标志着修复后的这一古迹遗址正式移交给柬方。同时,中国考古工作队在吴哥通王城内的王宫遗址展开了新的考古研究。

  2022年12月16日,柬方向为保护吴哥古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国代表颁发勋章。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2名中国专家获“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

  吴哥古迹:美丽的世界文化遗产

  11月初,作为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成员,时隔两年后我再次来到吴哥。踏入考古公园,蝴蝶扇动着闪光的翅膀掠过长满青苔的石墙;湿热的空气中回荡着巨大的蝉鸣声,与此起彼伏的鸟鸣、僧人的诵读声交织在一起,融入郁郁葱葱的雨林。旺盛的生命力在这片热带土地上化作一年四季绽放的花朵与层叠的绿色。100多年前,博物学家亨利·穆奥就是在寻找珍稀蝴蝶的时候偶然发现了掩藏在热带雨林中的吴哥古迹,由此开启了世人探索与保护吴哥古迹的全新旅程。

  穿过东神道,由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修复完成的茶胶寺,逐渐露出了壮观的全貌。象征着宇宙之海的环壕已经干涸,铺满了枯黄的树叶。两层台基之上是金字塔状的须弥台,5座高大壮观的砂岩塔耸立在须弥台上。寺庙东塔门入口的铭文上,那些古高棉文已经无法被现代人识别。茶胶寺是阇耶跋摩五世国王为自己建造的国寺。因为在建造过程中曾遭雷击,国王遂失去了建造它的兴趣。于是,历经千年光阴,茶胶寺仍保持着未完成的原貌。

  2010年,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来到茶胶寺,开始实施保护修复工程。2022年11月10日,茶胶寺修复项目实体移交典礼在暹粒举办。随着“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竣工移交”纪念铭牌隆重揭牌,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也标志着修复后的茶胶寺正式移交给了柬方。

  修复过程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

  吴哥众多的古迹建造于公元9至14世纪。茶胶寺建于10世纪末、11世纪初,在庙山建筑发展演化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茶胶寺主体建筑基本完工,部分立面石刻装饰已雕刻完成,其中保留了大量历史信息。修复的重点是要保护好这些脆弱而珍贵的信息,使其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下去。

  茶胶寺的修复内容不仅包括建筑修复,还涉及考古发掘、石刻保护、展示中心建设、环境整治等。项目负责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回忆说,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修复茶胶寺可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占地面积1.31万平方米的茶胶寺本体巨大又残损严重,工程量非常繁重;茶胶寺的文物残损点又很分散,在修复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维修进程。另一方面,修复进行中还要对外开放,要同时保障施工和游客的安全。

  要把茶胶寺修复成什么样?这是当时面临的难题之一。维护方案既要排除文物建筑险情,还要尽量少扰动文物建筑,尽可能多地使用保留历史信息的原构件。

  许言介绍说,茶胶寺最难的修复点当属高大壮观的砂岩“庙山五塔”。五塔建于高台之上,体量庞大,而狭小的施工场地难以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在高台上搭设脚手架需要人工运输,同时还要考虑须弥台自身承重。“好多难题都需要同时解决。”许言回忆说。文物专家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先搭设主塔脚手架,再采用对角线拉结方式分别搭设各个角塔的脚手架;同时,在所有脚手架底部设计了独特的平面,这样就不会伤及原有文物地坪。

  逐步形成独特的吴哥修复理念、方法

  为了攻克茶胶寺五塔排险修复难题,中方组织了许多国内专家前来调研,厘清五塔的砌筑特征和残损病害情况。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石窟寺保护专家黄克忠。这位80多岁的老人对吴哥古迹有很深的感情。

  吴哥古迹于1992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柬埔寨政府的呼吁下,许多国家派出工作队到吴哥调研并承担修复工作。1996年,作为中国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代表团成员,黄克忠就来到吴哥,任务是选择一座寺庙作为中国参与吴哥保护国际行动的首个修复对象。

  “那时,吴哥古迹对于我们来说还很陌生。”黄克忠回忆说,“柬埔寨政府对中国参与吴哥古迹的修复保护工作寄予了厚望。西哈努克国王亲自接见了专家组一行,对中国参与吴哥保护表示感谢。”

  深思熟虑后,中国专家选择了位于吴哥通王城东门外的周萨神庙。

  周萨神庙是一座呈平面布局的中小型寺庙,四周散落着4000多块石构件。寺内雕刻十分精美,残损严重但布局相对完整。中国文物专家在周萨神庙工作了10年,深入学习吴哥文明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知识,开展了多项勘察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采用“原物归位法”对周萨神庙进行复原。10年的“深耕细作”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支跨学科的吴哥保护修复团队,也为后续茶胶寺修复项目积累了经验。

  “我非常认可中国工作队保护性修复的理念。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劳动成本,也要采取可逆的措施确保每块石头不受损伤。”参与过茶胶寺修复项目的工人昂柯依说,“我在茶胶寺的工作中学到了很多技术,比如怎样对石构件进行寻配。经过训练,我现在已经能够挑选出契合要求的构件。将散落的石构件重新组装,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一组石构件常常不在同一个地方,需要根据经验反复在周围寻找线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来不感到厌倦。每当我找到那一块契合缺口的石头,都会由衷感到喜悦。”

  如今,昂柯依又作为工作队员,继续参加了中方负责的吴哥通王城内的王宫遗址修复工作。“对柬埔寨人而言,吴哥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神圣的。看着这些寺庙在我们手中一点点修复起来,我非常自豪。”他说。

  全世界共同守护的家园

  宋梅在茶胶寺周边长大。以前,我们中国工作队员每天收工,路过她的水果摊时经常要停下买椰子。当年的摆摊小女孩现在已长高了不少。她熟练地将榨好的蔗汁倒入盛满冰块的杯子,再滴上几滴青柠水递到我的手中。甘蔗的清甜和沁人心脾的青柠香一下子使人忘记了酷暑。

  接着,宋梅又赠给我一包自家种的茉莉花,告诉我这种花茶在柬埔寨当地名为“Malis”,和中文“茉莉”的发音几乎同样。她表示,看到茶胶寺周边环境逐步改善十分开心。茶胶寺修复完成后,吴哥保护与发展管理局重新规划了旅游线路,目的是让游客能够从正门进入茶胶寺。这样人们就能更全面地感受到寺庙原本的设计意图与功能。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茶胶寺“打卡”,也为宋梅的小小水果摊带来了更多收入。

  吴哥古迹是柬埔寨国家形象的“名片”,象征着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充满了生机,记录了高棉民族璀璨的历史荣光。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守护者,也付出了30年的共同努力。

  2022年是吴哥古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十周年。吴哥保护与发展国际协调委员会的常务科学秘书阿泽迪那·贝肖克教授自1992年就参加了“申遗”准备工作,从此与吴哥有了不解之缘。

  “吴哥保护国际行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合作的典范。”贝肖克这样评价。自1993年起,每十年召开一次的政府间国际会议将吴哥保护国际行动划分为3个“十年”,主题分别为“保护古迹(1993—2003)”“可持续发展及对抗贫穷(2003—2013)”和“可持续的、全面的吴哥管理,活态遗产保护(2013—2023)”。

  “吴哥保护国际行动刚开始时,各国由于自身的文物背景并不相同,所以采取的措施和理念也不同。”贝肖克介绍说。自2002年起,有关方面编写了《吴哥宪章》,为参与吴哥保护的各国工作队提供统一遵循的标准、理念和方案。“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宝石——吴哥古迹的保护贡献巨大。”贝肖克说。

  近日,在暹粒举办的“中柬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三十年成果展”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介绍:“中柬文化遗产三十年合作成果,与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力量的不断发展进步密切相关。除吴哥古迹外,中国已经在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开展了11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合作项目。未来中国工作队也将把国内最先进的文保科技方案应用到吴哥来。”

  作为吴哥保护国际行动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工作队不仅严格遵循国际公认的规则,还贯彻了成熟、有效的中国文物保护理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向东介绍说,在实践中,中国工作队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要求,尽可能多地利用老构件,通过采取“最小干预”“可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保护文物建筑的突出普遍价值。

  要把最好的修复技术留在吴哥

  随着吴哥保护国际行动的推进,柬埔寨政府制定了多维度的战略措施,在国内逐步确立了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积极进行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借助国际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文物保护与管理的人才,形成了以遗产价值为核心的综合管理格局。

  吴哥保护与发展管理局副局龙索古告诉我,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即将进入第四个十年。“我们希望能够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我们自身能力,将文物保护技术留在吴哥,将知识传递给柬埔寨人。”他说,柬方不仅关注修复的质量,同时也致力于通过吴哥古迹的保护带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龙索古表示,吴哥保护与发展管理局更侧重从技术水平、项目执行人员专业素质以及修复工作中运用的理念来评估国际合作的成果。龙索古说:“我对中国工作队在修复项目中使用的技术和理念非常满意。中国在柬埔寨目前开展的新一期王宫遗址修复项目中,展示出一如既往的优秀能力,同时也与柬埔寨同事建立了更好的沟通协作机制。这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王宫遗址修复项目将在2030年完工

  进入12月下旬,吴哥一如既往地炎热。傍晚,孩子们在王宫遗址东侧的空地上玩耍,一个小男孩光着脚在草地上奔跑着,放飞风筝。

  吴哥古迹王宫遗址占地面积约14公顷,分为4个院落,曾是吴哥王朝统治者居住的场所。二号院落中央坐落着一座庙山建筑——空中宫殿,至今它仍是柬埔寨人民心目中神圣的王家圣殿。

  清风拂过,王宫的水池荡起涟漪,水中白色的小花也随风摇曳。水池沿壁的石刻上,雕画着蛇神那迦和格鲁达,男女神祇面带微笑,安详地端视着在水池里玩耍的孩子们。一个小男孩将从水底捡到的陶瓷碎片递给我,他们知道中国工作队正在这里开展考古工作。

  王宫遗址修复项目于2019年正式开始,将于2030年竣工。目前,中国工作队正在王宫遗址西北塔门周边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在吴哥保护与发展管理局的协助下,压在西北塔门外瓮城上的树木正在被移除,因为盘根错节的树木严重破坏了建筑的基址。下一步,中国工作队就将在考古研究基础上对整个遗址内文物建筑和遗迹进行保护修缮。除了修复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还包括石刻文物保护、生物病害防治、实验室和展示中心建设以及环境整治。修复完成的王宫遗址将会变成一座考古公园,面向世界游客展示吴哥王朝的灿烂文明。

  在吴哥考古公园东侧的Run Ta ake小学,刚刚举行了“吴哥守护人”爱心捐赠活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了2000个爱心包,分发给吴哥古迹附近的6所小学。爱心包里有各种文具和防疫物品。13岁的女孩斯瑞宁接过爱心包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她非常喜欢新书包和彩色铅笔,她说:“我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热情。我长大以后也要成为‘吴哥守护人’。”

  袁濛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馆员,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成员,“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获得者。

  链 接

  1993年,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该行动是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文化遗产国际合作项目,超过20个国家持续30年的参与使吴哥古迹成为遗产保护国际交流的平台。

  中国是该行动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于1998年开始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工作,先后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2019年起开展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

  (信息来源:中国国家文物局网站)

  延伸阅读

  12月15日至16日,保护和发展吴哥古迹国际协调委员会第29届全体大会暨第36届技术大会在柬埔寨暹粒举行。来自柬埔寨、中国、法国、日本、德国、美国、印度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的近500名代表参会,重点讨论了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乔蒂在致辞中表示,吴哥古迹成为世界遗产30年来,各国专家为保护吴哥古迹做了大量工作,这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也是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独特典范。

  柬埔寨副首相兼议会联络与监察部大臣梅森安为保护吴哥古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国代表颁发勋章,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金昭宇、袁濛茜获“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梅森安表示,柬埔寨人民应当铭记本国以及各国的专家为保护吴哥古迹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


分享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