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内游

前浪”带“后浪”,黔剧著名小生邹秀钟说,“我看到了黔剧的希望。”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本网记者 应腾)振兴地方戏曲,“前浪”带“后浪”,一起乘风破浪!3月17日,国家级非遗黔剧传承人朱宏在贵阳收徒传艺。这也是朱宏从艺39年来首次收徒。

国家级非遗黔剧传承人朱宏在贵阳收徒传艺

  “师父,请喝茶!”在现场数十人的见证下,朱宏正式将郑涵月、周钢、刘萨、刘子城、袁涌凇、何俊霖、魏英如等七名年龄涵盖“70至00后”黔剧新秀纳入门下。“黔剧发展能否出现新发展格局”,让人期待。

  作为黔剧第四代传承人,从艺39年从不收徒的朱宏,为什么选择在今年收徒?

  “戏曲剧种传承,最怕的就是新人‘断层’,这也是我决定收徒的原因。”在黔剧艺术的求索之路上,朱宏收获无数荣誉和头衔,这其中,他最看重、也极其珍惜的,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身份。

收徒现场,朱宏将黔剧“秘籍”——《传承》赠予徒弟

  黔剧,源自清代康熙年间贵州境内“流行曲”扬琴。

  作为在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地方戏曲剧种,1960年2月,“黔剧”被正式命名。经过不断改革发展,这个由贵州方言演唱的民间说唱艺术,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演出风格的戏曲剧种。2008年6月,黔剧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作为黔剧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代表性传承人,和“守艺”同样重要的,是“黔剧后备人才队伍的储备”。

  “收徒传艺,即是责任也是义务。倾囊传授,让黔剧人才储备进入良性循环,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责无旁贷。”朱宏告诉记者,黔剧的发展,是在国家重视和百姓关注、喜爱下才得以续脉,“传承不可失,更不可断!”

拜师学技,传承戏曲艺术

  徒弟拜师学艺,为的是眼下,锤炼一技之长;师傅传德、传艺、传技,为的则是未来,储备人才,振兴地方戏曲。

  “献拜师礼!回赠入门礼!”朴素简短的拜师仪式,现场烘托出的仪式感,发挥的却是黔剧承载传统文化符号的功能。也正是这样的仪式感,更加凸显非遗活态传承的“传承”意味。

  再将视野从拜师仪式上放大看——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变强,民族自信大增,以黔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站上国潮C位。

  “听了才感叹,老祖宗的快乐,我知道的太晚了!”据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90后、00后”是听非遗戏剧的主力,占总观众的52%。非遗戏剧中的濒危剧种,如潮剧、粤剧、扬剧、闽剧和华阴老腔等也收获关注。

  一向重视黔剧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朱宏,也注意到了非遗戏剧与年轻人实现“双向奔赴”的这一现象。在他纳入门下的7位弟子中,就有4位是“00后”。

拜师学艺,徒弟收到师父赠予的回徒贴

  “前浪”带“后浪”,黔剧著名小生邹秀钟说,“我看到了黔剧的希望。”

  “这是一股后发之力,我看到了黔剧的希望。”对此,在收徒现场,朱宏的师父,黔剧著名小生邹秀钟以师爷的身份,为黔剧“后浪”送上九个字——技不压身,功到自然成。

  而这九个字,也是1983年朱宏拜师学习黔剧时,邹秀钟对他的告诫。

  延伸阅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黔剧代表性传承人:朱宏

  1987年进入黔剧团,从艺39年,逐步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贵州省剧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文化部优秀专家、贵州省“四个一批”人才、贵州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主演剧目多次荣获文旅部剧目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多次代表中国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文化交流演出,在大型电视情景喜剧《欢乐黔剧》《华夏医家乐》;黔剧《贞女》《大学生村官》《九驿图》《湄水长歌》《天渠》《腊梅迎香》等剧中担任主演。


分享至:

相关阅读